再會《莎姆雷特》
再會,是再見一次,也是告別。
本來還不至於癡迷到看過的戲要重複地看不同版本,但聽到屏風要停演的消息後,想著還是要找蛙先生一起看一場他們的戲。
七年前,2006 在至德堂見過莎姆雷特狂潮版,那時坐在二樓,距離舞台很遠,雖然笑得很開心,但多數時候演員的表情都看不大清楚,僅能從聲音與肢體語言來判斷劇情。
如果仔細讀過節目冊中分場大綱的觀眾,一定會知道 S1、S6、S10 這三段看似雷同的場景,其實是隨著劇情發展越發荒謬可笑,也因此在看 S1 時每個舞台細節若都能細細留意,演到 S6 與 S10 的反差與對比就會更明顯,就像喜劇不是一開始就好笑,而是層層疊疊到最後再爆發出來。
但第一次看戲時,也許是因為看不清楚舞台上的小細節,對這三場戲的反差感受,並不如這次重新觀看來的強烈,當然更有可能是因為這齣劇的設計本就複雜,觀眾必須對每場戲的主要台詞都有印象,才能看到越後面,越能發現此齣戲的精髓 - 錯置。
在「風屏」劇團公演時說錯的台詞,卻反映出舞台上演員背後的人生與心情,又好似遙遠地與哈姆雷特本尊的生命故事呼應,甚或是現實生活中的屏風劇團,光想著以下的對比就覺得有趣:
- 散漫又混亂的三流風屏劇團 vs. 嚴謹有紀律的屏風劇團、
- 無法忍受團長而鬧離婚的團長夫人 vs. 現實生活不離不棄的王月姐、
- 軟弱而無定見的團長李修國 vs. 專心一志的李國修
後者都是我們在媒體中看到的形象,但誰也說不準,真實裡的屏風內幕是否也與虛構的風屏劇團雷同,因此就算是重看一次,還是會讚嘆此劇設計之精巧。
儘管看過有些劇評會認為莎姆雷特好笑有餘,但深刻力道不足,部分橋段似乎平淡無奇。再反過來想,有時候人生不就是如此嗎?絕非所有人都能過得炫目燦爛,看似普通的爭吵與煩惱,常會發生在日常生活中,但搬到舞台上一演,是不是就沒這麼糟了?
猶記得吳靜吉老師是這麼形容的:「李國修同時可以運用肢體和語言來表現喜劇」,這次改由林子恆飾演以往國修老師所扮演的角色,卻有好幾個動作與聲音,讓我一瞬間以為看到了國修老師,那個瘦瘦小小的老頭,也高興著國修老師的表演風格有了傳承。
也因為將要停演,劇末放了一段回憶屏風歷史的影片,縱然有些煽情,但看到那個提鞋上台的背影,依然忍不住流下淚水。
附註:
2 意見
冬至的聚會,看見富有戲胞的妳,來日在米國的話,也好好享受當地的戲劇養分唷!
回覆刪除那天好像太 high 了,ohohoh,也期待你們一切順利 ^O^
刪除